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食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胡兵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216-2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17
    摘要 (1011) HTML (0) PDF (194 KB) (8)

    采用人工智能分别在白光、NBI、碘染模式下对病变的检测。碘染后沿病变边界进行标记,口侧双标。接着进行黏膜下注射、黏膜切开,黏膜切开后进行黏膜下剥离。最后,对创面进行彻底止血。

  • 2.
    超级微创蝴蝶式切除策略治疗胃窦大面积早癌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1): 72-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1.018
    摘要 (255) HTML (0) PDF (1175 KB) (2)

    【内容介绍】 患者男,53 岁,因反复上腹不适10 余年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提示:胃窦小弯近胃角见一隆起性病变,累及胃窦约1/2 周;活检病理检查示:胃窦小弯黏膜呈高级别异型增生伴癌变(高-中分化腺癌)。 完善术前评估符合内镜下切除适应症,遂应用超级微创蝴蝶式切除策略,完整切除病变,患者术后5 d 康复出院,术后半年复查无复发。

  • 3.
    基于内镜筛查发现的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刘昌恩, 李岩, 张其德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33-237.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3
    摘要 (210) HTML (1) PDF (1430 KB) (14)

    目的

    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被低估的少见病,本研究旨在总结门诊筛查所见疑似AIG 并最终确诊的患者临床特征,并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以实现个体化随访,避免远期出现较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 年6 月至2023 年12 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镜中心经内镜诊断的AIG 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抗壁细胞抗体(PCA)、抗内因子抗体(IFA)、甲状腺功能、胃泌素Ⅰ/Ⅱ、G17、叶酸、VitB12 等指标。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

    结果

    基于内镜筛查并确诊AIG 患者12例,男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6.08±12.92)岁。 伴发有增生性息肉患者3例(25%)、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例(16.7%)、早期胃癌患者1例(8.3%)。 7例患者出现贫血,血红蛋白(Hb)平均值为(106.08±30.85)g/L,其中IFA 阳性的患者的Hb 的平均值显著低于IFA 阴性的患者。 7例患者完善了甲状腺功能检测,促甲状腺激素异常升高3例(42.9%)、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6例(85.7%)、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5例(71.4%);胃功能检测9例,其中9例患者G17 与PGI 明显异常,2例(22.2%)出现PGII 异常。

    结论

    通过胃镜联合血清学确诊的AIG 患者中IFA 阳性组的更容易发生恶性贫血及相关胃内并发症,应该更加予以关注并随访管理。

  • 4.
    圈套器冷切除术在结直肠息肉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牟一, 张力凡, 胡兵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53-2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7
    摘要 (202) HTML (0) PDF (1219 KB) (23)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通过肠镜筛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并切除息肉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为直径<10 mm 的小息肉,此类息肉癌变率极低,更迫切需要高效、安全、简单的内镜治疗方案。 圈套器冷切除术(CSP)由于无需电凝电切,没有热效应带来的损伤,几乎没有穿孔,术后出血率也极低,但却拥有与热切除相当的完整切除率,无疑满足上述要求。 但由于CSP 为机械切割,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结直肠息肉切除指南对于CSP 的建议也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不断的更新,本文将对圈套器冷切除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总结。

  • 5.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管理
    张帅, 张晓彬, 刘迎娣,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91-194.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10
    摘要 (191) HTML (2) PDF (482 KB) (28)

    肝硬化是引起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的病因,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导致高死亡率的最重要原因。消化内镜在预防及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不同阶段的内镜管理现状。

  • 6.
    抗栓药物治疗患者超级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5,北京)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1): 7-14.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1.003
    摘要 (174) HTML (15) PDF (1298 KB) (109)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抗血栓药物在中国被广泛使用。 然而,接受超级微创手术(SMIS)患者的抗血栓药物管理仍面临重大挑战。 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经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专家研讨制定形成了抗栓药物治疗患者SMIS 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形成10 条推荐意见,涵盖SMIS 术前评估、抗栓药物管理、手术风险分层及围术期胃肠保护策略,旨在优化SMIS 患者管理,实现最佳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 7.
    改良的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研究
    马梓粼, 张帅, 何占娣, 王娟, 孙国辉, 黄昂, 杨竞, 钟立森, 张晓彬, 刘迎娣,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25-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2
    摘要 (173) HTML (2) PDF (1267 KB) (13)

    目的

    比较基于高危出血部位改良的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MEVL)与常规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EVL)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诊断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拟行首次EVL 的69例患者,纳入基于高危出血部位改良的中下段套扎组。 回顾性收集2018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在同中心诊断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已行首次EVL 的271例患者,纳入采用常规的下段套扎组。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比两组患者EVL 术中术后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等结果。 继续对患者进行12 个月的随访,最终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和Kaplan-Meier 的方法与符合方案集(PP)分析聚焦患者的生存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 中下段套扎组术中脱落环数多于下段套扎组,术后胸痛VAS 评分更高,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ITT 分析中随访6 个月时,中下段套扎组食管静脉曲张无复发生存率大于下段套扎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P 分析中,中下段套扎组在随访6 个月时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12 个月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率均低于下段套扎组,平均复发时间更长,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中,基于高危出血部位改良的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较常规套扎方法能够延长复发时间,降低术后6 个月的复发率和12 个月的出血率。

  • 8.
    消化道幽门腺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董宁宁, 孟凡冬, 岳冰, 侯俊珍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59-16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04
    摘要 (169) HTML (1) PDF (1143 KB) (22)
    目的

    探讨消化道幽门腺腺瘤(PGA)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消化道PGA患者14例,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内镜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结果

    14例消化道PGA患者中,女9例、男5例,中位年龄63岁。PGA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变平均最大直径19 mm,多见于胃,其次是十二指肠球部。根据巴黎分型,10例表现为0-Ⅰ型、3例为0-Ⅱa型、1例为0-Ⅱb型。10例胃PGA背景黏膜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例十二指肠PGA周围均存在异位胃黏膜。治疗上12例(85.7%)行内镜下切除术,均完整切除病变,无严重并发症。组织学上5例(35.7%)伴高级别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显示腺体同时表达MUC6和MUC5AC。

    结论

    消化道PGA好发于老年女性,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十二指肠异位胃黏膜上,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均缺乏特异性,需要内镜及病理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早期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

  • 9.
    EUS-FNA联合EPMB诊断胃壁增厚性疾病
    李惠凯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88-2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16
    摘要 (156) HTML (0) PDF (882 KB) (5)
  • 10.
    十二指肠Brunner腺错构瘤(布氏腺瘤)致反复消化道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李立亚, 张丹, 张纪娟, 李长政, 马晓冰, 李萌, 田甜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82-18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08
    摘要 (143) HTML (1) PDF (653 KB) (10)
    目的

    十二指肠Brunner腺错构瘤(Brunner′s gland hamartoma, BGH)是较为罕见的疾病,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BGH伴反复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既往文献对本病特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方法

    回顾性分析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BG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10年文献报道个案共81例,并进行总结。

    结果

    本例患者因反复黑便发现十二指肠肿物,于我中心行内镜切除十二指肠4.5 cm×3 cm×1.8 cm肿物,病理诊断为错构瘤性息肉;文献报道病例主要表现为腹痛、黑便、恶心呕吐、贫血,89.19%肿物大小超过2 cm,选择外科手术、内镜切除和保守治疗分别占53.09%、41.98%、3.70%。

    结论

    BGH容易误诊,在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物或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中应加以考虑。

  • 11.
    超级微创阶梯式全层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初步研究
    陈倩倩, 李惠凯, 原姚谦, 宁波, 吕昆明, 邵群,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1): 15-18.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1.004
    摘要 (137) HTML (10) PDF (1254 KB) (23)

    目的

    为拓展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胃癌(GC)的适应症,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术式——超级微创阶梯式全层切除术(sft-SMIR),并评估其治疗早期胃癌(EG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对2023 年8 月至2024 年9 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8 例EGC 患者实施sft-SMIR术式。 纳入标准包括病变长径<3 cm、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符合EGC 分期(Tis、T1a 或T1b 期)。 手术通过双圈标记、阶梯式胃壁非全层与全层切除、组织夹封闭缺损等步骤完成。 术后采用SMIS-EGC治愈度评价体系进行疗效评估,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sft-SMIR,整块切除率100%。 术后评估显示:7 例达到SMIS-Cure A(治愈)、1 例为SMIS-Cure B2(临床治愈)。 平均随访8.6 个月(4~16 个月),无术后并发症或肿瘤复发。 1 例因黏膜下浸润深度达SM3 分期追加化疗,其余无需进一步治疗。

    结论

    sft-SMIR 术式可实现EGC 的整块、治愈性切除,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长期疗效。

  • 12.
    术前评估超内镜治疗适应证胃癌的超级微创新选择:内镜、腔镜序贯治疗
    代剑华, 覃语思, 陈磊, 彭志红, 陈瑶, 刘俐, 吴宏博, 许森林, 李川, 钱锋, 彭贵勇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17-224.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1
    摘要 (134) HTML (1) PDF (1087 KB) (7)

    目的

    比较术前评估超内镜治疗适应证胃癌采用超级微创手术新型内镜腹腔镜联合术(NCELS)同时治疗和内镜、腔镜序贯治疗的临床价值,优化NCELS 的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统计2018 年1 月至2024 年1 月经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评估为超内镜治疗适应证胃癌47例并拟用NCELS 治疗。 同时治疗组24例,内镜、腔镜序贯治疗23例,分析比较同时治疗和序贯治疗的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差异。

    结果

    同时治疗组24例患者中,术前术后超内镜治疗适应证诊断一致21例、3例术后诊断为内镜下治疗适应证,均进行了腔镜淋巴结清扫;序贯治疗组23例患者中,术前术后超内镜治疗适应证诊断一致7例,补充了淋巴结清扫、1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内镜下治疗适应证,未行淋巴结清扫。 序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均低于同时治疗组,且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优化后的NCELS 内镜、腔镜序贯治疗依据术后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决定是否补充腔镜淋巴结清扫,对术前超内镜治疗适应证过判断的病例,避免了外科腔镜介入,治疗更精准、微创。

  • 13.
    IgG相关食物不耐受与肠道免疫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孙冠超, 万军, 石卉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200-2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12
    摘要 (130) HTML (1) PDF (636 KB) (15)

    食物不耐受(FI)是指由食物或食物成分以正常人群耐受的剂量引发的不适,其发生率约为15%~45%,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清学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检测异常,提示FI可能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肠道免疫微环境(IIME)由肠上皮细胞、多种免疫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和微生物组成,对于维持肠道健康和整体免疫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FI患者的肠道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可能发生改变,其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也会受到影响。本文将就IgG相关FI与IIM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4.
    胰腺囊腺瘤的诊疗进展
    赵云云, 柴宁莉, 冯秀雪,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63-267.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9
    摘要 (120) HTML (1) PDF (970 KB) (8)

    由于腹部横断面成像的普遍使用,胰腺囊性肿瘤(PCN)的发现率越来越高。 PCN 代表一组异质性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进展为恶性肿瘤的不同风险。 常见的PCN 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CN)和黏液性囊腺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其中SCN 和MCN 统称为胰腺囊腺瘤。SCN 和MCN 的恶化风险不同,从而导致它们在治疗方面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胰腺囊腺瘤诊断需要多模式诊断方法,包括放射学、超声内镜及细针穿刺、小活检钳、囊液分析和新的分子诊断等。 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讨论胰腺囊腺瘤的最新诊断与治疗情况。

  • 15.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超声内镜特征分析
    沈聪强, 田新宇, 米热阿依·努尔麦麦提, 庄宇航, 张松, 彭春艳, 黄淑玲, 沈珊珊, 张玮, 吕瑛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53-1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03
    摘要 (118) HTML (4) PDF (1279 KB) (12)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在超声内镜(EUS)中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术后病理诊断为ITPN患者的资料,对术前常规EUS、超声弹性成像、谐波造影增强EUS(CH-EUS)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结果进行描述分析。

    结果

    共纳入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ITPN伴浸润性癌。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EUS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3例行CH-EUS、2例行EUS-FNA。常规EUS图像中,病灶均表现为低回声肿块,4例可见"双色征",2例可见"酒瓶塞征"。超声弹性评分3~5分。CH-EUS表现为中-低增强、等增强、稍高增强。2例行EUS-FNA,活检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腺癌、高度上皮内瘤变或浸润性腺癌。

    结论

    ITPN在EUS中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双色征及酒瓶塞征是其特征性征象,伴浸润性癌的ITPN在超声弹性成像上表现为中等以上硬度,在CH-EUS中表现为中高增强,EUS-FNA对伴浸润性癌的ITPN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16.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穿刺针活检钳活检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程冰倩, 柴宁莉, 杜晨, 王湛博, 李惠凯, 冯秀雪, 高飞,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47-1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02
    摘要 (112) HTML (1) PDF (700 KB) (1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穿刺针活检钳活检(EUS-TTNB)在胰腺囊性肿瘤(PCNs)诊断中的应用特点。

    方法

    回顾自2015年6月至2023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前瞻性收集"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数据库。该前瞻性数据库的纳入标准为临床上疑诊为PCNs且患者年龄≥18岁。从数据库中筛选出行EUS-TTNB检查并接受外科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PCNs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变位置、病变大小、超声内镜下征象(有无分隔、有无壁结节、有无实性成分)、EUS-TTNB结果及外科术后病理结果。评价EUS-TTNB组织获取率,以及在鉴别黏液性和非黏液性囊性肿瘤和诊断特定类型PCNs的诊断阳性率。以外科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EUS-TTNB诊断准确率。

    结果

    最终纳入47例,23例在鉴别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肿瘤方面诊断明确、20例诊断未明确、4例组织丢失,诊断阳性率为53.5%(23/43);在诊断特定类型PCNs水平上,19例诊断明确、24例诊断未明确,诊断阳性率为44.2%(19/43)。通过与外科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对,在鉴别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肿瘤上,EUS-TTNB准确率为87.0%(20/23);在诊断特定类型PCNs上,准确率为78.9%(15/19)。在鉴别黏液性和非黏液性及诊断特定类型PCNs两个诊断水平上,诊断明确和诊断未明确病例在有无分隔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US-TTNB可作为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其诊断效能及影响诊断的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 17.
    基于EUS 引导下ESD 对食管上皮下鱼刺的治疗
    曹友红, 吕翔, 张康伟, 袁晨, 徐甜, 唐月华, 马亦旻, 邢一鸣, 张以洋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43-247.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5
    摘要 (112) HTML (1) PDF (1301 KB) (8)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EUS)引导探查下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取除误吞刺入食管上皮下鱼刺(鱼骨)的治疗价值及效果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 年1 月至2024 年3 月经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科急诊诊断为食管异物(鱼刺)刺入上皮下9例患者,行相关普通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后,确认刺入食管上皮层以下食管管腔内。

    结果

    9例 患者,男3例、女6例,自刺入至就首次诊时间在(2~72 h);CT 显示异物嵌段为食管上段8例、下段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咽后、胸骨后异物感明显、咽后疼痛、胸骨后疼痛;术前EUS 提示异物主体位于黏膜肌层2例、位于黏膜下层5例、位于固有肌层2例;9例患者均顺利经EUS 引导下行ESD 寻找到刺入黏膜内鱼刺并取出,中位手术时间为22.33(9~45)min,术中探查见异物鱼刺距门齿16~22 cm(上段8/9),距门齿38 cm(下段1/9);刺入鱼刺嵌入深度:黏膜层内2例(2/9)、黏膜下层5例(5/9)、固有肌层内2例(2/9),其中深达食管腔外1例。 术前及术中确诊有局部小穿孔2例(2/9)、术中局部创面有明显出血2例(2/9),术后住院时间为3.67 d(2~7 d);术后随访时间为41. 39 个月(9 ~86 个月)均无明显不适,一般情况可。

    结论

    EUS 引导探查下实施ESD 对取出食管上皮下的鱼刺安全有效,可成为新的针对食管上皮下鱼刺的异物取出微创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18.
    解释消化内镜在职护士培训的现实主义整合
    周微薇, 罗宇, 何朝晖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76-2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12
    摘要 (107) HTML (2) PDF (1246 KB) (12)

    目的

    对有关消化内镜在职护士培训的证据进行现实主义整合,以发展消化内镜护士培训相关方案理论,旨在说明两个问题:哪种培训方式对消化内镜护士进行培训是有用的? 在什么环境下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起作用?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确定理论框架。 系统检索并整理国内外消化内镜护士培训的相关文献。 根据现实主义整合的方法,依据“情景-机制-结局”及选定的理论框架对文献证据进行归纳分析,以充分解释消化内镜护士培训的适用情景、促进因素、阻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0 篇文献,分析得出两大方面消化内镜护士培训相关“情景-机制-结局”解释路径。 (1)在构建消化内镜护士培训统一标准化培训体系、不同内镜护士基础的背景下,护士的外在表现促进培训效果与质量;(2)在消化内镜护士工作繁忙、领导重视度、消化内镜工作特殊性、科室氛围、薪资待遇的背景下,护士内在表现促进或阻碍培训效果。

    结论

    依据理论框架对消化内镜护士的培训进行解释,以冰面以上及冰面以下的两条培训路径为切入点有利于消化内镜护士的培训。

  • 19.
    老年男性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谱的关联研究
    何妍, 檀丽冰, 周雯, 魏敏, 连军松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71-17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06
    摘要 (97) HTML (1) PDF (771 KB) (1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老年男性血脂谱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的老年男性人群(≥60岁)为研究对象。Hp感染状况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判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人群血脂谱与Hp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98例老年体检人员,平均年龄为(75.68±10.22)岁,Hp感染468例,感染率为52.12%。Hp感染组(82例,63.57%)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高于非感染组(386例,50.20%)(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血尿素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碱性磷酸酶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Hp感染风险分别升高20.5%(OR=1.205,95%CI:1.030~1.410)和36.1%(OR=1.361,95%CI:1.143~1.62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Hp感染风险降低37.4%(OR=0.626,95%CI:0.424~0.925)。在较高水平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分组中,血脂谱与Hp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结论

    较高水平的TC、LDL-C水平可能与较高的Hp感染风险有关,而较高水平的HDL-C水平可能与较低的Hp感染风险有关,血脂谱与Hp感染率的关联受到营养状况影响。

  • 20.
    上消化道平滑肌瘤内镜下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鸿睿, 胡海清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4, 11 (04): 259-262.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4.008
    摘要 (94) HTML (2) PDF (929 KB) (15)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消化道平滑肌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内镜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节约疾病诊治时间以及公共资源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本文对国内外上消化道平滑肌瘤的内镜微创治疗进行总结,对于微创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